說起家政服務,人們對它的定義無非就是打掃衛生、做做飯、帶帶孩子,從業人員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婦女群體,顯然這是刻板的印象。家政服務不僅僅只是傳統的保潔、保姆,為了適應市場需求,家政服務項目不斷細分,搬家、保姆月嫂、陪護、聊天、輔導、保健等服務已經成為了家政服務的主要內容。

據數據顯示,2015年至2020年,我國家政服務業市場規模逐年穩定增長,從2015年的2776億元增至2020年的8782億元,同比增長26.0%。有關人士預計,2021年我國家政行業市場規模將達10149億元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,家政服務需求爆發式增長,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加入家政圈,成為家政服務行業的主力軍。
家政服務業的起源與發展
家政服務指的是以家庭為服務單位,協助家庭成員對各種事務進行實際操作以及科學管理的過程。清代田蘭芳《明河南參政袁公墓志銘》寫到:“(袁可立子袁樞)繼劉氏,杞縣宦族,生有異質,父母卜其必貴。十七來歸,即傳家政。”然而,家政服務轉型成專門的職業,其中經歷了很漫長的過程。

家政服務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奴隸制時期,那時候作為戰利品的俘虜,應該算是非意義上家政服務員的雛形。雖然封建奴隸制已經消亡,但為了滿足家庭生活需要,仍然需要有人為家庭成員生活需求服務。到了1995年,家政服務正式成為一門新的職業,家政服務員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。
“行業凝視”嚴重,從業人員質量參差不齊
受封建傳統觀念影響,人們對家政服務行業仍抱有歧視濾鏡。行業歧視可以追溯到舊中國時期,那時候從事家政服務的人員,大多數來自家庭困難又不容易找到其他工作的婦女,即便時代在進步,但很多人的封建思想仍根深蒂固,他們會把為家庭成員服務,包括做飯、帶孩子、打掃衛生等家政服務,看作是伺候人的事,是低人一等的職業,不足以上臺面。

除此之外,從業人員質量參差不齊也是家政行業目前所面臨的難題。據了解,現今家政從業人員不僅只是專職做家政的阿姨群體,還有其他失業人員、或是利用空余時間賺錢補貼家用的農民工群體。這些群體因為時間、技能、素質等方面問題,并不能長期從事家政服務行業,容易影響家政需求與消費市場。

打破刻板印象,年輕人成主力軍
時代的發展以及現代年輕人對事物的思考與認知,逐漸打破了“家政服務低人一等”的刻板印象。不久前,一則“年薪30萬的碩士辭職做保姆”新聞上了熱搜,對于這位“學歷碩士、曾赴海外工作、會兩門外語”卻辭職轉行做家政的32歲女性,網友眾說紛紜。有人疑惑學歷那么高為何要去做保姆,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是個人選擇,任何人無從干涉。但不得不說,這是家政服務業走向年輕化、專業化、職業化趨勢一個好的開頭。

隨著日益增長的家政服務需求量,家政服務業的薪酬、從業者地位也隨著提升。人們追求高質量的生活,自然會要求更高更好的家政服務,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更適合承擔這份工作。而高薪酬的待遇也是吸引年輕人的主要因素,與其付出相同的時間以及勞動力換取剛好夠糊口的薪資,還不如選擇另外一條出路。
同時,除去薪酬因素,年輕從業群體對家政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以及前景有著更多的考量。他們認為,工作發展要緊跟上社會發展的走向,就目前家政服務行業來看,相關政策的加持、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、市場大量的需求等因素下,家政服務行業前景廣闊。只有抓住機遇,才不會被時代踢出局。

俗話說,三十六行,行行出狀元。每個行業存在必有它存在的理由,以居高者的姿態去看待其他行業,是萬萬不可取的。也許你看不起的行業,恰恰是社會不可或缺、需求巨大的行業,或許薪酬甚至是你薪資的幾倍。每個人都需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事物,這樣才不會容易產生理解偏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