版權所有:深圳市深家網絡信息服務有限公司 粵ICP備11103067號-8
歡迎來到社區邦官方網站!
很多做了爸爸媽媽的人都會說“養孩子真是不容易”,尤其是現在的小孩,不管是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,要求都大大提高。吃得飽、穿得暖已經不是養好一個孩子的標準了。
尤其是過了三歲,養娃的難度逐漸提升,從性格的培養到學習上的提升,似乎孩子愛玩的天性并沒有隨著年齡升高有所減緩。又想讓孩子快樂成長,又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,面對這個矛盾的問題,不同的父母是如何做的呢?
在紀錄片《中國少年故事》中,我們可以看見來自不同的城市,身邊接觸不同教育資源的孩子,他們成長教育的方式千差萬別。
片子中有教育資源豐厚的海淀孩子;有來自二線城市家庭的孩子;也有來自五線小城的普通家庭孩子。
他們享受的教育資源、父母的教育理念,都不盡相同。但同樣都有讓普通家庭可以獲知的關于教育的啟發。
來自海淀區的孩子大多數多才多藝,從小接觸鋼琴、繪畫、拼圖等各種各樣的補習班,這些孩子三歲之前就進行早教,也許平時都泡在各種補習班里,但他們也從小就能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。
不過也總有例外,有的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在玩耍中找到啟發,這樣的小孩無疑有一個沒有壓力的童年,做到了無憂無慮。但隨著年齡的增長,孩子也會慢慢的給自己貼上一些標簽,比如“我畫畫不好看”,“我英語上是學霸”。到了小學,他又說“我語文數學一般”。
因為英語啟蒙早,寶迪在班里的英語表現很突出;而數學語文在入學后則顯得稍微吃力一些。
媽媽后來反思:
啟蒙的意義,一方面是要抓住孩子的敏感期,另一方面也是為了給小小的孩子樹立大大的信心。
來自二三線城市的孩子,父母則會注重培養孩子求知探索的能力,他們或許沒有海淀區孩子那樣對的多才多藝,但是從小爸爸媽媽就會指導他們如何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價值,將自己的生活看作是串珍珠的過程,把握住每一次機會。
當然來自教育資源貧乏的地區就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擁有這份幸運了,如果是父母雙方都是教育意識,孩子從小就會被培養成獨立自己,將興趣愛好發揮出來的優勢。但更多的是父母忙于求生,對孩子的教育僅僅是你好好學習的勸學式教育。當其他孩子在串人生珍珠的時候,這些孩子甚至連哪里有珠子都不知道。經濟條件、教育資源雖是教育中的一個影響因素,但并不是必然因素。一個孩子的成長軌跡最終會因為父母的格局而受到影響。
抓住孩子的關鍵期進行科學的培養,并不是剝奪孩子的童年,而是讓孩子在科學的規劃下好好成長,為以后接觸的每一個深層次的知識和好習慣打下基層。
就如同社區邦家政集團,作為深圳市家庭服務行業發展協會會長單位,就針對孩子的不同發育階段設置了不同智力開發的早教。無論是繪本閱讀還是動作訓練,為孩子打下良好的基層才能讓他在未來的學習中更加輕松。